索引号 | 495/2022-2005341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局 | 公开范围 | 全部公开 |
生成日期 | 2022-11-03 | 公开日期 | 2022-11-03 | 公开方式 | 政府网站 |
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实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分行业分领域制定了“3+3”专项实施方案(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品种、品牌、标准化等)。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务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要聚焦主导产业细化推进。结合本地实际,选好主导产业,建立任务清单、品种清单、标准清单、品牌清单,逐项落实、逐年推进。要聚集资源要素协同推进。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集聚,形成同向合力。要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总结提炼一批各具特色的模式机制,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推介力度,营造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良好氛围。
附件:1. 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2. 畜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3. 渔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4. 农业品种培优实施方案(2022—2025年)
5. 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
6. 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2022—2025年)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022年9月16日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稳定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种植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种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三品一标”产品是生产出来的,抓牢一批生产基地,认定一批基地县,从生产源头着手抓细抓实。
——在推进策略上,突出重点作物、优势区域,着力夯实绿色生产基础,培育区域发展优势,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在主攻方向上,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以标准化种植为抓手,以生产基地建设为引领,促进种植业绿色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工作摆布上,打造一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在此基础上认定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县,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供生产和供给保障支撑。
——在投入保障上,充分发挥政策性投入引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资源资金优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达到创建标准的基地县,予以挂牌。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围绕粮棉油糖、果菜茶药等主要种植业产业,在全国建设一批绿色生产标准化基地,在此基础上,遴选基地集中、建设效果好的县(市、区、农场)打造一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县。
(二)面积规模。每个基地面积,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不少于10000亩;糖料、蔬菜、茶叶、水果不少于5000亩;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不少于1000亩。
(三)主要任务
一是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质结构。保持油料作物、经济作物面积稳定,提高单产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优质率,提高周年供应能力。稳步增强种植业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提高种植业绿色发展水平。突出绿色引领,加大高质高效生产模式集成推广,通过选用优质抗逆品种、采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合理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安全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等措施,集成一批全程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应用率100%,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培育一批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大力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三、区域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粮食作物“三品一标”基地区域布局
水稻优势区:在东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发展优质食味稻,提高优质专用水稻生产比重,提升水稻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种植效益。
小麦优势区:在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和西北麦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比重,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加强节水保优生产技术推广,满足市场加工多元化需求。
玉米优势区:在东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及南方玉米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发展鲜食玉米、甜糯玉米,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油料作物“三品一标”基地区域布局
大豆优势区: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东北产区,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江苏等黄淮海产区,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南方产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东北地区重点抓好高油、高蛋白及功能大豆基地,黄淮海和南方产区重点抓好蛋白含量高,同时水溶蛋白含量高或7s/11s蛋白比例合理的专用大豆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小粒芽豆。
油菜优势区: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云南、重庆等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内蒙古、青海等春油菜主产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抓好高产高油(酸)低硫苷低芥酸的适宜机收品种示范,在大城市周边,主要开展以油用为主的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示范,兼顾采摘菜薹和发展乡村旅游。
花生优势区: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黄淮海产区,辽宁、吉林等东北产区,四川、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等南方产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开展高油、高油酸花生品种示范,因地制宜发展鲜食花生。
(三)经济作物“三品一标”基地区域布局
棉花优势区:在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稳定种植面积,提升机械化水平,着力发展“双28.5”高品质棉花,提高原棉质量和一致性。
糖料优势区: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糖料蔗优势区,华北、西北、东北甜菜优势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加快脱毒良种推广应用,着力发展“双高”品种,提高产量、提高含糖率,提升机械化收获水平。
蔬菜优势区(含食用菌):在华南西南热区冬春蔬菜区、长江流域冬春蔬菜区、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区、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区、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抓好大宗民生蔬菜产品生产,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水果优势区(含西甜瓜):在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等柑橘产区,渤海湾和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华北、西北、长江下游梨产区,华南、西南热带水果产区,以及桃、葡萄、猕猴桃、樱桃、西甜瓜等水果产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丰富品种类型,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茶叶优势区:在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提高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加快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打造知名品牌,提升茶产业质量效益。
中药材优势区: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七大道地药材优势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发展道地药材生产,规范中药材生产技术,发挥中药材品质特性,增加优质中药材供给。
蚕桑优势区:在华南、西南、西北、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和东北等桑蚕、柞蚕生产优势区,建设一批“三品一标”基地。重点是提高桑蚕、柞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快推广桑树快速成园、小蚕共育、方格簇自动上簇、蚕病综合防治等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和升降机、采茧机等高效生产机械设备,提升蚕茧品质和生产效率。
四、工作要求
各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要紧紧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提高基地绿色标准化发展水平,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一)推进品种培优。适应良种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立足国内资源和自主研发品种。一是加快选育一批突破性品种。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种质资源,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广抗多适的新品种。二是示范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分区域分类型开展品种对比试验,筛选推广一批产量水平高、品质性状优、抗性指标好的品种。三是推进品种更新换代。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恢复发展一批传统特色品种,丰富产品供应,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主导品种特性突出,数量搭配科学合理,品种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
(二)推进品质提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推广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科学统筹协调产量、质量关系。一是优化肥水管理。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等关键技术,优化施肥结构和灌溉方式,提高养分和水分利用率。二是推广绿色防控。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治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三是完善质量追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加强生产过程、收获仓储和运输加工质量监测,推行产地溯源二维码等标识管理,做好源头把控、全程监控。到2025年,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0%以上,节水10%以上,全面实行产品质量追溯。
(三)推进品牌打造。按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一是做强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分区域、分作物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销衔接紧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壮大一批优势生产主体。支持国有农场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培育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统配统施专业化服务组织,共同参与基地建设,提升种植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益。三是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将基地建设与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和市场培育,提高区域公用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竞争力。每个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至少要有一个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或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承诺达标合格证,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基本实现订单生产,产品商品化处理率90%以上。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生产全过程管理。一是完善种植管理技术规程。集成配套健康栽培技术,优化完善品种布局、栽培模式、田间管理、农机农艺、收获运输等关键技术措施。二是制定肥料定额用量。综合生态环境、目标产量和需肥规律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化肥推荐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三是制定农药减量使用规范。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病虫害防治标准指标,优化科学用药技术,规范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品种。每个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基本实现“五统一”(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至少要形成一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管理司具体负责推进种植业“三品一标”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利用相关资源和项目资金,加大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良种良苗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标准化模式推广等政策措施扶持力度,同时调动地方积极性,加大种植业 “三品一标”行动投入力度。
(三)加强技术服务。依托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种植业“三品一标”行动专家指导组,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推广领域专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作用,加强现场指导、田间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四)加强监督指导。组织专家制定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验收标准,对合格基地予以授牌,对合格基地达到5个以上的县(市、区)择优纳入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县。
(五)加强产销对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联盟、协作组等平台作用,积极组织基地或订单企业参加展会、展销等活动,促进“三品一标”基地与加工企业高效对接。
(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种植业“三品一标”行动,增强农民绿色生产意识,引导绿色优质消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2畜牧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进畜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品牌强牧,推广一批畜禽良种,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畜牧业知名品牌,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畜禽种业发展实现全面提升,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畜产品品质保障达到更高水平,全国饲料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8%以上;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动物源细菌耐药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推进,每年创建100个左右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8%左右。畜牧业绿色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支持250个以上项目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畜禽品种优化
1. 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加快抢救性收集保护。统筹布局国家和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开展畜禽遗传资源登记,大力扶持以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为基础的新品种和配套系培育,加快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
2. 强化畜禽育种保护与创新。支持以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为基础的新品种和配套系培育。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开展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支持地方品种持续选育提质增效,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水平高、综合性状优良、重点性状突出的新品种和配套系,不断提高优质种源供给能力。
3. 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与推广力度。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和养殖基础,明确优势区域主推品种,健全畜禽良种推广体系。打造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大新品种扩繁应用推广补贴力度。严格种畜禽监管,开展种畜禽质量监督抽查。
(二)促进畜产品品质提升
1.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强化畜禽产品质量提升科技攻关,开展畜禽产品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等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优化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标准,健全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等管理制度。
2. 加强饲料等投入品监管。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实施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风险监测、飞行检查、饲料标签专项监管。开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现场检查,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施牛羊养殖环节“瘦肉精”专项整治,加大重点地区飞行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指导养殖场(户)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
3. 强化兽药生产使用全程管控。全面实施《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0年修订)》,依法严把兽药产品准入关,组织开展不达标企业专项清理行动,全面推进兽药生产经营二维码追溯监管,组织开展兽药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及时研判风险。完善兽药网络经营监督工作机制,会同工业信息化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网络无证经营和销售假兽药等问题。加强养殖环节用药监管,强化规范用药宣传培训。按照《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实施畜禽养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持续推动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化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使用安全高效低残留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
(三)打造畜产品优质品牌
1. 加强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大力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参与畜牧品牌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强化协作,带动经营主体打造品牌、推介品牌、树立品牌。
2. 推动优质特色产品开发。着重完善特色家畜家禽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扩大优质种群规模。加大特色优质畜禽品种商业化培育和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优势产区。打好脱贫地区生态牌、特色牌,大力开发优质优价地方畜禽品种,发挥好特色畜禽养殖在促进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促进优质品牌推广平台建设。加强奶业公益宣传,举办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扩大和提升国产奶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快无疫小区和净化场评估创建,落实抗菌药减量达标场认定,提升无疫区、无疫小区和净化场畜产品产量产比,树立绿色健康畜产品良好形象。完善畜产品品牌发展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鼓励地方及行业协会注册区域公用品牌。
(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1. 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落实《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2018—2025年)》,以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兼顾特种畜禽开展示范场创建活动,以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为核心,创建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鼓励与中小养殖场户建立紧密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的经营主体参与示范创建。
2. 提升畜禽养殖设施设备水平。总结推广立体高效设施养殖模式。支持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等适度规模养殖场对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处理、产品收集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实现养殖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推进精准饲喂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建设粪肥还田利用基地。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总结推广种养循环技术模式,探索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运行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继续实施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畜禽良种、优质高产苜蓿、粮改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畜牧业发展支持项目。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实施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畜牧养殖机械装备的支持力度,实行应补尽补。
(二)加强法治保障。加快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修订,提高依法治牧水平。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种畜禽生产、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创新执法体制机制,提高基层执法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加强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等科研力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攻关研发,加强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加强基层畜牧兽医行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四)加强协会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产业振兴、畜牧业国际贸易、种畜禽引进培育普查等领域,配合行业管理部门,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工作。
附件3渔业“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推进渔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渔、绿色兴渔、品牌强渔,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牌打造,选育一批水产良种,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渔业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产出来”与“管出来”要求,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管,提高水产品品质和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渔业生产全过程。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进渔业育种创新,加强投入品使用、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等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标准制修订。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向品种选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集聚。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渔业育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水产品品质明显提升,渔业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水产新品种。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以上。改造标准化养殖池塘150万亩以上,池塘和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尾水排放达到相关管控要求。积极培树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渔业品牌,建成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渔业品种培优
1. 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核查分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数据,系统调查250多个特色养殖品种。参考借鉴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设计方法,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专项申报工作。
2. 组织开展重点品种联合育种。支持开展南美白对虾、虾夷扇贝、虹鳟和鳗鱼等育(繁)种前沿技术攻关,降低相关苗种对外依赖程度。加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管理,按规定开展复查和验收,提高水产原良种质量。
3. 提升水产种业基础设施水平。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以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库(场)、育繁推一体化平台、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等为抓手,有效保障水产良种供应,全面提升良种化水平。
4. 实施水产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开展优势水产种业企业遴选活动,按照强优势企业、补短板企业、破难题企业确定发布我国水产种业企业阵型。
5. 规范水产新品种审定。完善评价指标,严格审定程序,鼓励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开展水产新品种审定,发布水产新品种公告。
(二)加快推进水产品品质提升
1. 推广优良品种。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优质、高效、多抗、安全的鱼、虾、蟹、贝、藻、参等水产优良新品种,从源头提升养殖水产品品质,提高品种生产性能,增加养殖主体效益。
2. 促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开展远程鱼病诊断。鼓励水产养殖动物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扎实推进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
3. 推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聚焦大黄鱼、花鲈、鲆鲽类、大口黑鲈、乌鳢和青蟹等幼杂鱼使用量较高的重点品种,优化调整人工饲料配方,开展投喂养殖试验,逐步提高人工饲料使用率。
4. 守牢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强化重点违禁药品残留监测及监管执法。加强投入品隐患排查,配合畜牧兽医部门查处违法生产、经营假兽药行为。执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快推进渔业品牌建设
1. 培育知名品牌。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渔业领域知名品牌。结合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渔港经济区建设,培育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水产品品牌。鼓励渔业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
2. 加强品牌推荐。挖掘渔业品牌内涵,丰富品牌文化,充分利用国内高峰论坛、渔业展会、产销对接会、农民丰收节、电商等活动和平台推荐渔业品牌,引导国内优秀渔业品牌参加国际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渔业品牌影响力。
3. 促进品牌消费。实施国民水产品消费促进行动,举办海水产品进内陆等产销对接活动,发布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等产业发展报告,帮助国内消费者树立健康饮食观念,促进优质品牌水产品消费,带动水产品整体消费需求提升。
(四)加快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
1. 开展标准化池塘改造。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集中连片规模化养殖池塘为重点,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处理,提高养殖生产力,促进实现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
2. 创建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区。高标准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多种生态健康养殖,扩大健康生态养殖示范规模,打造一批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典型。
3. 推动现代渔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加快水产健康养殖、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疫病防控、渔船安全、渔业信息化、水产品加工等领域标准制修订,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共同发展,推动建立现代渔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农业农村部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各项措施落实。省级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细化实施方案,统筹项目资金,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推进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完善财政扶持政策,结合实际将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用于渔业生产“三品一标”相关内容。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渔业生产“三品一标”,引导地方专项债投入,扩大信贷规模。
(三)强化科技支撑。支持科研单位开展水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突破性品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进入商业化育种体系。协调专家赴各地指导渔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广泛开展培训,为地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四)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配套法规制修订进度,为渔业生产“三品一标”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联合、配合有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使用禁用投入品、生产销售不合格水产品、破坏渔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强化宣传引导。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利用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平台,扩大展示推介,提升水产品知名度。各地各方面及时总结、发现典型,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4农业品种培优实施方案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也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品种培优,推进种业振兴,不断打牢粮食安全基础,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品种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支撑,以基地为依托,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育种技术创新,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等优良品种选育,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品种支撑。
二、目标任务
统筹国家和省级力量,集中各类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融合发展的种业创新体系。到2025年,种质资源方面,全面完成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构建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创制挖掘一批优异种质资源。育种创新方面,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等优良品种。种子基地方面,种业良种繁育体系更加健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提升国家农业供种保障水平。市场环境方面,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种业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完成2323个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核对和资源移交,基本完成最后188个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建设。加快推进畜禽水产面上普查数据核实,全面推进畜禽水产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特征特性测定,鉴定一批优异新资源。
(二)推动育种创新。开展新一轮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搭建种畜禽全基因组选择平台,扩大种畜禽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启动实施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海南、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建设热作种质创新基地,创制一批绿色生态、品质优良、高抗广适的特色热作新种质。开展南美白对虾、虾夷扇贝、虹鳟和鳗鱼等育(繁)种前沿技术攻关,鼓励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和环境的优质、高效、多抗、安全水产养殖新品种。
(三)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开展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新认定一批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100个左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县)建设,加快提升主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良种繁育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法规修订和贯彻落实,加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把打击套牌侵权种子等市场监管执法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紧盯案件线索,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提高案件查办时效,实现精准打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农业农村部加强品种培优统筹协调,强化指导服务,推动措施落实。种业管理司、渔业渔政管理局具体负责推进农业品种培优相关工作。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细化实施方案,统筹项目资金,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推进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支持育种单位充分开展种质资源深度挖掘鉴定,强化资源交流和权益分享。鼓励科研单位创制骨干亲本并与企业开展交流。鼓励企业提出创新需求,资助科研单位开展定向研究。支持科企深度合作,开展大规模多年多点测试。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强化宣传引导。积极运用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媒介,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开展品种展示推介,提升品种知名度。积极宣传科研人员先进事迹,弘扬创新精神,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5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品牌意识大大增强,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着提升,为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农业品牌打造,切实发挥农业品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以加快农业品牌打造为目标,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为抓手,强化基础支撑,突出营销推广,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产销衔接,不断提升农业品牌市场号召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引领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坚持质量第一,特色为先。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夯实农业品牌质量基础,突出特色引领,强化科技支撑,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发展实力,增强农业品牌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打造一批精品农业品牌,树立标杆典范,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
——坚持畅通循环,促进消费。坚持把品牌打造作为畅循环、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加强营销推介,提升服务能力,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品牌创新发展。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范和服务,营造农业品牌打造的良好氛围。
二、目标任务
聚焦现代产业园区,以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茶叶等为重点,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一批支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品牌,推介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重点培育300个精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1000个核心企业品牌,300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品牌发展根基。围绕重点品类,开展育种创新攻关,提升农业品牌特色化差异化。构建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建立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推动品牌农产品分等分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解决农产品品质不稳定、特色不突出、精深加工不足等共性问题。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地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切实提升品牌链运作效率。
(二)加快农业品牌标准建设。构建农业品牌行业标准体系,按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分类别分步骤实施,推进学标贯标用标。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品牌地方标准,服务产业发展。引导行业协会建立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
(三)加强品牌文化赋能。推动农业品牌与文化融合,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推进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乡风民俗等元素融入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文化内涵。鼓励农业品牌与艺术创意结合,开展农业品牌文创活动,活跃农业品牌创意创新氛围。
(四)提高品牌推介能力。依托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展会节庆活动,开展品牌推介。办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一批典型案例,推介优秀品牌人物。鼓励依托开采节、文化节等活动推介农业品牌。加强与媒体合作,策划品牌传播推广活动,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渠道传播。做好品牌海外推广,加强与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国际研究机构、国际商协会等交流,推动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积极对接RCEP,在重要节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巡展推介,推动农业品牌国际合作。
(五)加大品牌营销创新。创新品牌营销业态,鼓励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营销场景。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网络购物节、云展会等形式拓宽品牌销售渠道。引导品牌主体统筹布局线上线下渠道,做好全渠道整合和管理。鼓励供应链平台、新零售平台、电商平台、大型农批市场、全国性行业协会加强与品牌主体合作,打通贸易合作渠道,推动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
(六)扩大品牌市场消费。打造农业品牌公益服务平台,发布品牌消费索引,激发消费意愿,培育消费热点。发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开展区域合作,推动品牌农产品优进优供,热卖热销。结合展会节庆活动,办好金秋消费季、精品品牌推广、品牌热销等活动。鼓励结合地方实际,举办特色美食荟、网购促销、农品文创等特色活动。抓住重点节庆假日和网络消费热点时机,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品牌日、中国旅游日等主题,策划品牌消费活动,推动以节促品、以节兴市。
(七)开展农业品牌帮扶。开展脱贫地区农业品牌帮扶,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农业农村部帮扶县,支持当地聚焦主导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号召力大、助农增收效益好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指导做好品牌规划、宣传推广、产销对接、人才培训、产品认证和监管保护等工作。
(八)加强农业品牌保护。引导品牌主体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着作权保护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冒牌套牌、侵权等行为。加强农业品牌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农业品牌形象。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提供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成立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领导小组,市场与信息化司具体负责农业品牌打造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要成立农业品牌打造推进领导小组,把农业品牌打造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措施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种养业良种繁育、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项目资金可结合实际向农业品牌主体倾斜。鼓励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对品牌建设成果突出的组织实施激励。创新金融服务,加强与银行、保险、信贷等金融机构合作,支持农业品牌打造。
(三)健全支撑体系。依托农业品牌专家委员会开展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市场消费等基础研究。引导品牌主体围绕市场消费形势提升品质、创新设计、改进服务、扩宽渠道。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高校智库、新闻媒体等作用,加强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培训指导等。
(四)做好宣传总结。组织优秀品牌参加展会节庆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及时总结品牌打造典型经验,分析品牌成长案例,做好培育机制研究。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农业品牌打造成效,营造农业品牌发展良好氛围。
附件6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和全产业链标准化,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试点打造一批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培育一批高标准引领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选树一批标准化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示范典型,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国范围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形成标准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典型。
——产品主线,全链提升。以产品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动全产业链标准科学布局和协同应用,促进标准和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质量。
——严守底线,提质增效。坚持守底线、拉高线并举,全面加强农兽药残留等安全标准宣贯实施,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大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创新机制,协同推进。强化标准集成,对标主导产业产区,因地制宜打造先进适用的标准综合体,建立健全标准跟踪评估和复审修订机制,提升标准质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基地为载体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试点构建30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制修订相关标准200项,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300个,按标生产培训5万人次,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以产品为主线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选择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产业基础好的农产品,以产品为主线,以强化全程质量控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梳理、比对分析和跟踪评价。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编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表,加快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标识、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二)集成与各地生产模式相配套的标准综合体。结合各地优势产区的种养品种和生产模式,以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表为指引,按照国家标准《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31600-2015)及有关要求,因地制宜集成一批特色鲜明、先进适用、操作性强的标准综合体。支持各地以地方、团体或企业标准等适当形式发布标准综合体。指导推动各地将标准综合体转化为简便易懂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和风险管控手册,确保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识标、懂标、用标。
(三)打造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聚焦优势产业产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优势单位的技术支撑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遴选命名一批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严格落实农业绿色发展、全程质量控制等相关标准,强化生产档案记录和质量追溯管理,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一批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
(四)推动农产品品质评价。结合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建立农产品分等分级评价体系。在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开展农产品特征品质评价,筛选核心品质指标。加强农产品品质研究,分年度分区域识别验证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探析不同主栽品种、不同优势产区、不同生产方式差异性规律和影响机制。建立农产品品质成分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垦企业和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品质评价成果应用,引导农产品优质优价。
(五)构建以基地为载体的全产业链标准实施机制。以标准化基地为主体依托,组织开展“四个一”贯标活动,即编制一套简明适用的标准宣贯材料,组建一支根植基层的标准专家服务队伍,组织一批有影响力的观摩培训活动,培育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能力,带动小农户按标生产。组织开展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的实施应用跟踪评价,不断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实施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具体负责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关工作。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成立推进工作组,将标准化工作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参与实施,建立健全标准化协同推进机制。
(二)加强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要加强试点工作的技术统筹和指导。相关标委会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修订的指导和协调。地方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加强标准综合体应用指导和相关标准跟踪评价,推动政、产、学、研、推、用一体的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
(三)强化工作保障。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统筹相关涉农资金,强化试点经费配套,鼓励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与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统筹实施。支持农业标准立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标准化示范创建。
(四)强化总结宣传。组织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形成工作简报、实施动态等信息材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经验做法、典型模式、技术成果和工作成效的宣传力度,为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营造良好氛围。